01 佛說十善業道經
- 堂上諸位眾靈
- 諸位龍天護法
- 諸位四眾弟子
- 大眾請合掌
- 請與本師同念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無上甚深微妙法
- 百千萬劫難遭遇
- 我今見聞得受持
- 願解如來真實義
- 堂上諸位眾靈
- 諸位龍天護法
- 諸位四眾弟子
- 大眾 阿彌陀佛
- 請放掌
- 今天精舍可以有這個機緣
- 向眾生來演說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
- 為什麼要說這一部經?
- 這部經在過去
- 印光大師曾向眾生說過
- 印光大師說世間大眾
- 每一位眾生
- 都要有一個修行的基礎和根本
- 使得眾生在修行的過程
- 有一個依靠和方向可以走
- 我們學佛的弟子
- 雖然 我們拜讀世尊所留下來諸佛的經典
- 但是在我們的內心
- 要如何的依止?
- 我們修行的過程要依照什麼樣的標準?
- 各門、各宗、各派都有不同
- 有的門派修《華嚴》依《華嚴》為依止
- 有的門派依《法華》為依止
- 有的法門依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為依止
- 甚至有的以《金剛經》為依止
- 可以說形形色色
- 各門各派皆有不同
- 但是印光法師說
- 末法時期
- 世尊教導我們以淨土為第一
- 其中學佛弟子
- 應當要以《十善業道經》
- 為我們的根本修行
- 根本修行 什麼是根本?
- 根本就是一棵大樹的根
- 一棵大樹沒有根 是沒有辦法穩固的
- 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弟子的根本
- 印光大師從十善業道
- 來教導我們學佛弟子為根本
- 所以我們每一位學佛弟子
- 都要依經來修行
- 依經來做為我們根本的行止
- 近代有一位淨空法師
- 他更加認同這一點
- 他說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
- 儒釋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本
- 儒是儒家
- 儒家說的是
- 我們至聖先師孔夫子的道理
- 孔夫子以「天地君親師」
- 這種種的教法
- 那麽道家是以老子
- 道家就是我們說的道教
- 道家是以老子為代表
- 佛家就是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代表
- 儒家就是以《弟子規》
- 為每一位儒家弟子
- 一生所修持的根本
- 在道家就以《太上感應篇》
- 為道家弟子修行的根本
- 而學佛的弟子
- 就以《十善業道經》為我們修行的根本也
- 歷代的大師從印光大師
- 到近代的淨空法師
- 都是這樣一字一句辛辛苦苦
- 引導大眾 度化大眾
- 今日我們竹林精舍
- 是依持世尊的教化
- 精舍過去說過很多淨土的大經
- 也說過《地藏經》
- 也說過往生的概要
- 也說過《阿彌陀經要解》
- 但是 師父一直想
- 如果有機會能在精舍
- 為眾生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可以說是眾生的福報
- 每一位眾生聽到十善業道依經修行
- 何愁不能往生成佛呢
- 我們常常說 學佛的弟子標準很多
- 但如果做不到十善業道
- 就算有再多的智慧 再多的修行
- 皆是枉然
- 所以可見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
- 那麽 難得弟子有心
- 請師父為大眾再一次
- 淺解這一部經
- 可以說我們都是非常有緣
- 有緣可以在這裡聽師父說佛法
- 可以聽師父在這裡講解這一部經
- 這可以說是大家的福報和福氣
- 因為這一部經不是一般的經
- 雖然這部經不厚 也不長
- 但是這部經的字中帶的含義
- 含義又帶指明的方法
- 也就是說字義相等
- 字跟義是平等
- 字義相應
- 字和義相互的對照
- 在我們看字、看經義的同時
- 我們也能了解經中的意思
- 了解之後 最重要後面還告訴你
- 當你實踐之後
- 會得到什麼樣的感應和好處
- 很少有經文會說得這麼清楚
- 《十善業道經》 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
- 當我們在讀這部經也好
- 聽這部經
- 只要聽下去 我們就想要做
- 在我們實踐的當中
- 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?
- 我們會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印證
- 這可以說是 徹徹底底、實實在在的
- 無上的經典
- 千萬不要看它很淺薄
- 不可看它很淺薄
- 所以說 我們有緣可以在這裡聽這部經
- 是因為我們希望對這部經
- 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
- 我們才會想要在這裡
- 經過這個過程 我們真正的去學習
- 達到學佛的效果
- 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
- 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是不是啊?
- 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同
- 在說這部經之前
- 首先必須說緣起
- 世尊說法
- 不是突然 也不是臨時起意
- 總是有一個緣由
- 然而 這部經的緣由
- 是娑竭羅龍宮的龍王
- 請佛為大眾講經說法
- 佛所說的經典
- 佛所說的經典
- 一剛開始的時候
- 由龍王請世尊到龍宮裡面的道場
- 大眾要知道 要了解
- 我們現在的眾生不了解這裡面的含義
- 都會想:龍宮不是在海底嗎?
- 世尊怎麼有辦法在海底講經呢?
- 難道不怕溺水 不怕出事情嗎?
- 各位
- 世尊所在的境界
- 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
- 這個龍宮是我們眾生的誤解
- 眾生的誤解
- 眾生誤解說
- 龍宮都是在海底
- 沒有錯 龍宮在海底
- 但是海底也有其他境界
- 這叫做多元空間
- 多元空間 多元世界
- 現在的科學家
- 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可以達到
- 有人說
- 過去沒有這個科學 也沒有這個技術
- 那麼世尊是如何到龍宮的?
- 說的好
- 大眾 世尊在講經的時候
- 我們在經典裡面是不是有看到
- 世尊在講經的時候
- 龍天護法都在四周圍
- 世尊在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
- 諸天王、諸菩薩
- 眾生都會想說:我們都看不到
- 當然我們看不到 因為我們都是六道凡夫
- 如果我們都修行到阿羅漢
- 我們就會看得清清楚楚
- 這就是境界不同
- 境界不同
- 他們告訴我們 也體會不到
- 了解嗎? 這就好像說頻率不同
- 就像對牛彈琴一樣
- 對一隻牛說話 牠聽不懂
- 牛只會傻傻地在那裡吃牠的草
- 眾生皆是如此
- 世尊所處的境界
- 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到的
- 也不是我們一般民眾
- 一般的眾生(六道凡夫)有辦法體會的
- 而且 聽世尊講解的時候
- 一千兩百位阿羅漢
- 對不對
- 在座都已經是得到阿羅漢果
- 所以世尊頭頂放光
- 青色青光
- 黃色黃光
- 赤色赤光
- 白色白光
- 那裡所有的弟子都看得清清楚楚
- 明明白白
- 就算不是諸大千兩百位阿羅漢
- 在那邊的鳥、獸、蟲也一樣都看得到
- 為什麼世尊有這麽大的能力
- 因為世尊的佛力加持
- 所以世尊可以改變空間的境界
- 其實我們這個空間
- 只要我們的頻率夠大
- 一樣可以依我們的頻率共振
- 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
- 你看我們電視是不是有一個遙控器
- 對不對
- 電視的屏幕遙控器只要一按
- 頻率對了電視就會轉台
- 一轉台就變不同的情況
- 這樣有沒有了解
- 世尊就是有這種大能力
- 在彈指之間 就改變當下的境界
- 這是事實的
- 因為師父曾經看過
- 我們現在的眾生
- 都還要依靠機器才做得出來
- 因為我們眾生執著 著相
- 世尊的境界 超脫了這個空間
- 超出了這個空間
- 所以世尊可以來去自如
- 他的肉體沒有動
- 他的分身意識已經到其他的地方
- 比如我們說的這個
- 佛
- 佛說
- 佛說觀
- 觀淨土
- 這個經典裡面有記載
- 記載說 韋提希夫人
- 她誠心恭請世尊
- 因為她見不到世尊
- 但是遠遠看著這個靈鷲山
- 她在那裡流著淚
- 請求世尊引導她
- 當時世尊坐在靈鷲山講經說法
- 世尊感受到韋提希夫人所請
- 所以
- 世尊的意識就到韋提希夫人的面前
- 同時間化為兩個分身
- 一個在靈鷲山講經
- 一個在另外一個空間
- 度化韋提希夫人
- 這是真實的
- 大眾可以到經典裡面去查尋
- 是真實的記錄
- 所以空間跟空間並不一定說
- 一定就是業報身的肉體過去
- 這樣眾生瞭解嗎?
- 世尊到忉利天講經
- 向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
- 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
- 世尊用七天的時間
- 到天界講這部經
- 世尊從天上下界的時候
- 忉利天王和諸天人
- 慢慢送世尊下界的時候
- 在下界的弟子
- 已經在大堂前面
- 恭候世尊 等待世尊下來
- 等待世尊下來
- 世尊下來的時候 大眾都看到
- 看到天上的天人
- 簇擁著世尊 慢慢從天而下
- 行到大地的時候
- 世尊才慢慢進入他的淨室
- 才以世尊的色身走出來
- 這樣眾生瞭解嗎?
- 用你們現在的科技說法
- 這叫做靈魂出竅
- 用你們現在的科學
- 以道家的說法 叫做元神出竅
- 這個元神 就好比是肉體的分身
- 和肉體是一樣的 但不是鬼魂
- 也不是中陰身
- 不一樣這不同喔
- 這是完完整整的出來
- 世尊他有這個能力
- 無邊無妙這麽大的神通
- 但是卻不執著
- 甚至世尊也不准他的弟子輕易的展現
- 這是為什麼?
- 因為
- 不讓眾生著邪法
- 雖然《十善業道經》在龍宮所講
- 但是其實是在另外一個空間
- 這樣大眾瞭解嗎
- 另外一個空間
- 不是說真的帶一千兩百位弟子潛在水裡
- 不是那麼的好笑和愚痴的
- 這樣大眾知不知道
- 世尊帶他的弟子到那個地方
- 只要一彈指的時間
- 空間就改變了
- 這樣子你們明白嗎?
- 雖然這一部經是說給龍王聽
- 但是 龍王也代表我們這些十法界的眾生
- 我們這些請法的眾生
- 所以
- 說這一部經的目的
- 是讓眾生
- 是讓學佛的眾生
- 學佛的眾生跟學佛的弟子有一個依靠
- 依靠
- 大眾要明白
- 我們學習東西、學習學問
- 是不是都要有一個參考?
- 都要有參考書和課本
- 依照參考書和課本的方式
- 學習我們的學問、學習我們的修行
- 對不對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
- 可以說是諸經的根本
- 也是代表我們眾生內心的根本
- 學佛弟子要瞭解
- 我們內心的根本到底為何?
- 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學佛的弟子
- 可以從自己在什麼樣的境界
- 可以從自己在修行的過程
- 我們有一個依歸
- 有一個根本的對照
- 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
- 就像人在照鏡子
- 整理我們的法相和儀容
- 我們才有一個根本 才看得到
- 看得到什麼呢?
- 看得到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
- 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
- 什麼問題一看就知道了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映照我們內心根本之寶鏡
- 根本的寶鏡
- 就像是 我們常常在二樓的五觀堂
- 牆壁上有一個十善業道表
- 對不對
- 這個表上面都有描述
- 讓我們看有沒有做到
- 就像有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自己有沒有做到
- 我們有做到 心就會很安
- 對不對
- 如果沒有做到 我們的心就會虛虛的
- 是不是呢?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菩提寶鏡、大圓鏡
- 也是根本之鏡
- 所以這一部經是根本
- 世尊當時在龍宮說這一部經的時候
- 世尊老人家知道
- 眾生的機緣成熟了
- 需要向眾生開示十善業道經的根本妙義
- 根本妙義
- 讓眾生跟學佛弟子有一個方向
- 讓我們學佛弟子有一條光明的大道
- 我們跟這一條路一起走、一起修行
- 直至成佛
- 在那個時候
- 世尊剛好在集結他說的諸經和諸法
- 龍王向世尊拜請
- 龍王
- 龍王向世尊拜請
- 恭請世尊
- 一定要到龍宮
- 去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世尊應龍王之請
- 但是 世尊向眾生說這一部經的同時
- 世尊也在他一千兩百位弟子面前
- 同時教化他這些弟子
- 以作為學佛弟子的根本
- 根本
- 所以這部經既是學佛的根本
- 也是眾生的根本
- 不是只有是學佛弟子的專利
- 一般的大眾都可以修行和修持的
- 可見這部經是世尊發大慈悲
- 指明一個方向讓我們走
- 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
- 就像茫茫大海 有一個彼岸一樣
- 有個彼岸山一樣的
- 讓我們有個方向
- 讓我們有個方法
- 讓我們可以跟隨著修行
- 慈悲啊 慈悲啊
- 而且這一部經 簡簡單單
- 在座的大眾
- 如果有這一部經文可以每天的讀誦
- 作為日常功課其中一項
- 為什麽
- 只要每日持誦
- 就會將十善業道種植在阿賴耶識八識田中
- 時時刻刻都會想到十善
- 時時刻刻都會想著十善業道
- 何愁眾生造惡
- 眾生怎麼會造惡呢?不會的
- 因為在經文裡面有說
- 經文說什麼?
- 經文說
- 「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
- 這叫什麼法呢?
- 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
- 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
-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
-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
- 這樣眾生知道嗎?
- 時時刻刻 日日夜夜
- 都把十善放在你們的腦海
- 十善都在你們的腦海
- 你們就不會去造十惡
- 也就是說
- 讓我們的內心常常保持在善念之中
- 善念之中
- 這是不是很殊勝的方法呢
- 是不是呢?
- 所以說 因為世尊的慈悲
- 龍王的請法
- 我們才有這一部
-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可以拜讀
- 當然 也感謝眾位弟子
- 在百忙之中
- 好不容易將這一部經請出來
- 因為這部經放在精舍很久了
- 過去本來也曾經在精舍說過
- 是以淨空老和尚的影帶播放
- 但是今天有機緣再次複講這一部經
- 師父受弟子所請
- 來講解這部經
- 覺得非常開心
- 因為代表眾生的善業成熟了
- 善業成熟
- 所以說 萬法雖然是皆空
- 但是眾生有感而請 有感而來
- 正所謂眾生有請 菩薩有應
- 諸佛有應
- 但也是代表精舍佛緣成熟了
- 佛緣成熟
- 為什麽這樣講?
- 這個《十善業道經》 一般說的人很少
- 說經的人少
- 除了這位淨空和尚
- 還有淨土宗的大德說過
- 大部分眾生修學禪宗
- 要不就是華嚴宗
- 不然就是類似講解境界這方面的經比較多
- 但是講根本的很少
- 講根本的少
- 但是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根本
- 這才是根本
- 我們精舍
- 有這個福報在這裡說這一部經
- 這是你們眾生無上的福報
- 無上的福報
- 也是代表眾生
- 過去生中 種很多的善因
- 有這種善因
- 就會得到這種福報的善果
- 所以大眾有這個機緣
- 在這裡來聽這部經
- 這是非常好的事情
- 猶如我們淨土宗
- 淨業三福所說的
- 說什麼呢?
-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
- 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
- 雖然說這是很簡單的事情
- 但是諸佛所教的也是從這裡開始
- 佛教我們也是從這裡教起的
- 既然是從這裡教起 也在這裡圓滿
- 既是教起也是圓滿 叫做不生不滅
- 可見這部經 它的重要
- 跟這部經大大的好處
- 眾生要了解
- 佛教不是宗教
- 我在這裡再說一次
- 佛教是教育
- 是教育
- 是一種使人由迷轉入開悟的教育
- 由迷轉成開悟的教育
- 不知道這樣眾生認不認同
- 由迷進入開悟的境界
- 佛教我們的就是這一法
- 所以佛教叫做佛的教育
- 佛的教育
- 我們是佛的弟子
- 我們是至心跟隨佛所教的在實踐的弟子
- 所以我們叫做佛弟子
- 佛弟子所做的不是只去讀經典
- 也不是教我們去念經
- 佛教我們的是要學佛
- 學佛 學什麼佛?
- 學佛所教 學佛所行 佛所教 佛所行
- 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要做的
- 所以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
- 孝養父母
- 孝養父母是我們每一位眾生的根本
- 父母生我們、養我們
- 身為子女
- 要有孝養父母的心和行為
- 不是說我們孝養父母
- 就要讓父母榮華富貴 不是這樣的
- 只要不要讓父母煩惱
- 這也是孝養父母的一種
- 不要讓父母生煩惱
- 不要讓父母為我們來產生負擔
- 比如說
- 常常製造問題讓父母去負擔、去承擔
- 或者是說
- 做很多事情
- 讓父母顏面無光 讓父母丟臉 讓父母羞愧
- 這也是一種孝養父母孝順的做法
- 不是說
- 孝養父母就是要賺很多錢
- 不是這個意思
- 你們給父母錢 父母不見得會高興?
- 讓父母三餐溫飽而已
- 真正孝養父母最大的成就 就是你成佛了
- 你讓父母不生煩惱
- 你還能協助父母、引導父母走入正途
- 這才是真正的孝順
-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引導我們的父母
- 至少我們要把自己做好
- 不要讓父母擔憂
- 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孝順
- 很大的孝順
- 這就是孝養父母的真義
- 這樣大眾明白嗎?
- 不給父母生煩惱
- 不製造問題給父母
- 孝順
- 孝順
- 有的人說 要順父母
- 對 要順父母
- 但是 順有標準的
- 有什麼標準?
- 父母如果是善 我們就順父母
- 父母如果不善 我們是不能順父母的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不是愚忠愚孝
- 如果你的父母叫你去害人、去騙人
- 去做不好的事情
- 難道你也要順父母嗎?
- 對不對
- 但是有一種人為了要
- 表現他的孝順 他就會去做
-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
- 但是我們要隨順父母的善念
- 而不能隨順父母的惡念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所學到的智慧
- 學到的智慧
- 遇到好的父母 這是我們的福氣
- 如果遇到不好的父母
- 我們也不能和父母生氣
- 也不能和父母賭氣
- 我們可以靜靜的做自己的事
- 有機緣我們再度化父母
- 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
- 所說的婆羅門女一樣
- 她的母親不信佛 是不是?
- 但是
- 婆羅門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不信佛
- 她就不孝順
- 她一樣的孝順
- 但是他信佛
- 修佛之心堅定不退
- 因為這樣幫助她的母親脫離苦海
- 這是真實的事情
- 這是真實的事情
- 所以說 孝養父母
- 這是我們的根本
- 學佛弟子的根本
- 孝順 要做到真孝順
- 不要做愚忠愚孝
- 這就是智慧
- 養
- 我們有能力我們就撫養父母
- 盡我們的能力
- 但不是說叫我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
- 有時候我們要知道
- 父母雖然生我們養我們
- 但是
- 真正引導我們出離苦海的是佛法
- 是佛 不是父母
- 父母是在我們小時候養育照顧我們
- 雖然這個恩很深
- 但真正引導我們走向正道的是 佛法
- 是佛 並不是父母
- 所以我們對父母
- 要孝順 我們要孝養
- 這是我們做子女的責任 這個要做
- 但是最重要的是 我們的心
- 是在我們自己心靈的解脫
- 和佛法的教育之上
- 佛的教育之上
- 所以下面一句叫做「奉事師長」
- 父母生我們的身體
- 但是真正教我們智慧的是師長
- 所以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
- 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
- 雖然師長沒有生我們
- 但是師長為我們授業解惑
- 讓我們人生有方向
- 讓我們有智慧去辨別
- 讓我們能在這個世間生出
- 無邊的能力和智慧
- 所以師長我們一樣要尊敬
- 要尊敬
- 而且不但要尊敬
- 我們更要好好的跟隨學習
- 跟隨他
- 但是師父在這裡說的是
- 真正有修行的師長
- 真正是做到
- 使人尊敬
- 而且不為自身只為他人的這種師長
- 這才值得我們去跟隨
- 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
- 再來叫做慈心不殺
- 慈心不殺
- 慈叫做慈悲
- 慈悲
- 慈悲 慈悲什麼
- 慈悲不是只掛在嘴上
- 有很多人慈悲都掛在嘴上
- 行為雖然有做 但是內心一點都不慈悲
- 要怎麼說呢?
- 很多人很會說
- 但一旦碰到事情就原形畢露了
- 這樣子的眾生不能叫做慈心
- 這樣瞭解嗎
- 我們自己會不會也像這樣呢?
- 也是有可能喔
- 一旦發現自己有這個狀況
- 就要趕快修正自己
- 馬上要回到慈悲心
- 不行 我要快點回來
- 不殺 什麼叫做不殺?
- 不殺害眾生的生命叫做不殺
- 眾生的生命
- 有的人說眾生的生命就是
- 我沒有害人 沒有殺人
- 就叫做不殺 不是的
- 這裡說的殺
- 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
- 包括無形的也算眾生
- 有的人說:蛤?
- 什麼是無形的眾生呢?
- 對無形的眾生我們也要慈悲
- 比如說
- 我們在路邊看到一些往生者的
- 牌位或者是墳墓
- 有些人就不尊敬
- 有些人就不尊敬
- 甚至會對他做一些不禮貌的事
- 這些都是不尊敬的行為
- 還有一些有形的眾生
- 那是多得像恆河沙數
- 大的大到像生命
- 小的小到像蟲和細菌 都是生命
- 這個叫不殺
- 這樣眾生瞭解嗎
- 哦
- 不是說
- 我沒有殺雞 我沒有殺牛 我沒有殺豬
- 那請問你有吃嗎?
- 有嗎?請問你有吃嗎?
- 如果你有吃 那這個就叫殺
- 只是叫做傍殺這樣而已
- 殺 直接殺跟傍殺其實都是一樣的
- 等同啊
- 不是說 今天我沒有拿這把刀殺動物
- 但是你今天吃牠的肉 跟拿刀殺牠
- 其實是一樣的
- 都是一樣 這都是殺業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這個叫不殺 修十善業
- 十善業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我們後面要開始說
- 這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
- 第一福就是修十善業
- 這樣眾生知道嗎?明白嗎?
- 所以說
- 這就是今日
- 師父要在精舍說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緣起
- 緣起
- 這非常的重要
- 也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
- 下一次我們開始說經題
- 經題
- 說這個經題之前的緣起
- 我們今天講了一個開頭
- 做一個開頭
- 經題就是開始講這一部經
- 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還有分段
- 分段有分正序分、正經分 有很多
- 到時候師父會一段一段的說給你們聽
- 這樣子我們才會對這部經的大體
- 有一個基礎的了解
- 那麼 我們看經典就可以很清楚的去了解
- 這一部經的意義在什麼地方
- 這樣眾生了解嗎?
- 那麽今天師父就在開始講演這部經
- 簡單的說一些緣由
- 希望大眾都能受持讀誦這一部
-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
- 從今天我們拿到這一部經開始
- 我們每天都讀誦一次
- 相信對你們每一位眾生
- 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
- 阿彌陀佛
- 今天師父開示到這裡
- 眾生請合掌
- 請與本師同念
- 願消三障諸煩惱
- 願得智慧真明了
- 普願罪障悉消除
- 世世常行菩薩道
- 阿彌陀佛
- 阿彌陀佛
影片播放列表
- 堂上諸位眾靈
- 諸位龍天護法
- 諸位四眾弟子
- 大眾請合掌
- 請與本師同念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
- 無上甚深微妙法
- 百千萬劫難遭遇
- 我今見聞得受持
- 願解如來真實義
- 堂上諸位眾靈
- 諸位龍天護法
- 諸位四眾弟子
- 大眾 阿彌陀佛
- 請放掌
- 今天精舍可以有這個機緣
- 向眾生來演說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
- 為什麼要說這一部經?
- 這部經在過去
- 印光大師曾向眾生說過
- 印光大師說世間大眾
- 每一位眾生
- 都要有一個修行的基礎和根本
- 使得眾生在修行的過程
- 有一個依靠和方向可以走
- 我們學佛的弟子
- 雖然 我們拜讀世尊所留下來諸佛的經典
- 但是在我們的內心
- 要如何的依止?
- 我們修行的過程要依照什麼樣的標準?
- 各門、各宗、各派都有不同
- 有的門派修《華嚴》依《華嚴》為依止
- 有的門派依《法華》為依止
- 有的法門依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為依止
- 甚至有的以《金剛經》為依止
- 可以說形形色色
- 各門各派皆有不同
- 但是印光法師說
- 末法時期
- 世尊教導我們以淨土為第一
- 其中學佛弟子
- 應當要以《十善業道經》
- 為我們的根本修行
- 根本修行 什麼是根本?
- 根本就是一棵大樹的根
- 一棵大樹沒有根 是沒有辦法穩固的
- 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弟子的根本
- 印光大師從十善業道
- 來教導我們學佛弟子為根本
- 所以我們每一位學佛弟子
- 都要依經來修行
- 依經來做為我們根本的行止
- 近代有一位淨空法師
- 他更加認同這一點
- 他說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
- 儒釋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本
- 儒是儒家
- 儒家說的是
- 我們至聖先師孔夫子的道理
- 孔夫子以「天地君親師」
- 這種種的教法
- 那麽道家是以老子
- 道家就是我們說的道教
- 道家是以老子為代表
- 佛家就是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代表
- 儒家就是以《弟子規》
- 為每一位儒家弟子
- 一生所修持的根本
- 在道家就以《太上感應篇》
- 為道家弟子修行的根本
- 而學佛的弟子
- 就以《十善業道經》為我們修行的根本也
- 歷代的大師從印光大師
- 到近代的淨空法師
- 都是這樣一字一句辛辛苦苦
- 引導大眾 度化大眾
- 今日我們竹林精舍
- 是依持世尊的教化
- 精舍過去說過很多淨土的大經
- 也說過《地藏經》
- 也說過往生的概要
- 也說過《阿彌陀經要解》
- 但是 師父一直想
- 如果有機會能在精舍
- 為眾生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可以說是眾生的福報
- 每一位眾生聽到十善業道依經修行
- 何愁不能往生成佛呢
- 我們常常說 學佛的弟子標準很多
- 但如果做不到十善業道
- 就算有再多的智慧 再多的修行
- 皆是枉然
- 所以可見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
- 那麽 難得弟子有心
- 請師父為大眾再一次
- 淺解這一部經
- 可以說我們都是非常有緣
- 有緣可以在這裡聽師父說佛法
- 可以聽師父在這裡講解這一部經
- 這可以說是大家的福報和福氣
- 因為這一部經不是一般的經
- 雖然這部經不厚 也不長
- 但是這部經的字中帶的含義
- 含義又帶指明的方法
- 也就是說字義相等
- 字跟義是平等
- 字義相應
- 字和義相互的對照
- 在我們看字、看經義的同時
- 我們也能了解經中的意思
- 了解之後 最重要後面還告訴你
- 當你實踐之後
- 會得到什麼樣的感應和好處
- 很少有經文會說得這麼清楚
- 《十善業道經》 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
- 當我們在讀這部經也好
- 聽這部經
- 只要聽下去 我們就想要做
- 在我們實踐的當中
- 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?
- 我們會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印證
- 這可以說是 徹徹底底、實實在在的
- 無上的經典
- 千萬不要看它很淺薄
- 不可看它很淺薄
- 所以說 我們有緣可以在這裡聽這部經
- 是因為我們希望對這部經
- 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
- 我們才會想要在這裡
- 經過這個過程 我們真正的去學習
- 達到學佛的效果
- 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
- 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是不是啊?
- 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同
- 在說這部經之前
- 首先必須說緣起
- 世尊說法
- 不是突然 也不是臨時起意
- 總是有一個緣由
- 然而 這部經的緣由
- 是娑竭羅龍宮的龍王
- 請佛為大眾講經說法
- 佛所說的經典
- 佛所說的經典
- 一剛開始的時候
- 由龍王請世尊到龍宮裡面的道場
- 大眾要知道 要了解
- 我們現在的眾生不了解這裡面的含義
- 都會想:龍宮不是在海底嗎?
- 世尊怎麼有辦法在海底講經呢?
- 難道不怕溺水 不怕出事情嗎?
- 各位
- 世尊所在的境界
- 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
- 這個龍宮是我們眾生的誤解
- 眾生的誤解
- 眾生誤解說
- 龍宮都是在海底
- 沒有錯 龍宮在海底
- 但是海底也有其他境界
- 這叫做多元空間
- 多元空間 多元世界
- 現在的科學家
- 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可以達到
- 有人說
- 過去沒有這個科學 也沒有這個技術
- 那麼世尊是如何到龍宮的?
- 說的好
- 大眾 世尊在講經的時候
- 我們在經典裡面是不是有看到
- 世尊在講經的時候
- 龍天護法都在四周圍
- 世尊在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
- 諸天王、諸菩薩
- 眾生都會想說:我們都看不到
- 當然我們看不到 因為我們都是六道凡夫
- 如果我們都修行到阿羅漢
- 我們就會看得清清楚楚
- 這就是境界不同
- 境界不同
- 他們告訴我們 也體會不到
- 了解嗎? 這就好像說頻率不同
- 就像對牛彈琴一樣
- 對一隻牛說話 牠聽不懂
- 牛只會傻傻地在那裡吃牠的草
- 眾生皆是如此
- 世尊所處的境界
- 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到的
- 也不是我們一般民眾
- 一般的眾生(六道凡夫)有辦法體會的
- 而且 聽世尊講解的時候
- 一千兩百位阿羅漢
- 對不對
- 在座都已經是得到阿羅漢果
- 所以世尊頭頂放光
- 青色青光
- 黃色黃光
- 赤色赤光
- 白色白光
- 那裡所有的弟子都看得清清楚楚
- 明明白白
- 就算不是諸大千兩百位阿羅漢
- 在那邊的鳥、獸、蟲也一樣都看得到
- 為什麼世尊有這麽大的能力
- 因為世尊的佛力加持
- 所以世尊可以改變空間的境界
- 其實我們這個空間
- 只要我們的頻率夠大
- 一樣可以依我們的頻率共振
- 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
- 你看我們電視是不是有一個遙控器
- 對不對
- 電視的屏幕遙控器只要一按
- 頻率對了電視就會轉台
- 一轉台就變不同的情況
- 這樣有沒有了解
- 世尊就是有這種大能力
- 在彈指之間 就改變當下的境界
- 這是事實的
- 因為師父曾經看過
- 我們現在的眾生
- 都還要依靠機器才做得出來
- 因為我們眾生執著 著相
- 世尊的境界 超脫了這個空間
- 超出了這個空間
- 所以世尊可以來去自如
- 他的肉體沒有動
- 他的分身意識已經到其他的地方
- 比如我們說的這個
- 佛
- 佛說
- 佛說觀
- 觀淨土
- 這個經典裡面有記載
- 記載說 韋提希夫人
- 她誠心恭請世尊
- 因為她見不到世尊
- 但是遠遠看著這個靈鷲山
- 她在那裡流著淚
- 請求世尊引導她
- 當時世尊坐在靈鷲山講經說法
- 世尊感受到韋提希夫人所請
- 所以
- 世尊的意識就到韋提希夫人的面前
- 同時間化為兩個分身
- 一個在靈鷲山講經
- 一個在另外一個空間
- 度化韋提希夫人
- 這是真實的
- 大眾可以到經典裡面去查尋
- 是真實的記錄
- 所以空間跟空間並不一定說
- 一定就是業報身的肉體過去
- 這樣眾生瞭解嗎?
- 世尊到忉利天講經
- 向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
- 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
- 世尊用七天的時間
- 到天界講這部經
- 世尊從天上下界的時候
- 忉利天王和諸天人
- 慢慢送世尊下界的時候
- 在下界的弟子
- 已經在大堂前面
- 恭候世尊 等待世尊下來
- 等待世尊下來
- 世尊下來的時候 大眾都看到
- 看到天上的天人
- 簇擁著世尊 慢慢從天而下
- 行到大地的時候
- 世尊才慢慢進入他的淨室
- 才以世尊的色身走出來
- 這樣眾生瞭解嗎?
- 用你們現在的科技說法
- 這叫做靈魂出竅
- 用你們現在的科學
- 以道家的說法 叫做元神出竅
- 這個元神 就好比是肉體的分身
- 和肉體是一樣的 但不是鬼魂
- 也不是中陰身
- 不一樣這不同喔
- 這是完完整整的出來
- 世尊他有這個能力
- 無邊無妙這麽大的神通
- 但是卻不執著
- 甚至世尊也不准他的弟子輕易的展現
- 這是為什麼?
- 因為
- 不讓眾生著邪法
- 雖然《十善業道經》在龍宮所講
- 但是其實是在另外一個空間
- 這樣大眾瞭解嗎
- 另外一個空間
- 不是說真的帶一千兩百位弟子潛在水裡
- 不是那麼的好笑和愚痴的
- 這樣大眾知不知道
- 世尊帶他的弟子到那個地方
- 只要一彈指的時間
- 空間就改變了
- 這樣子你們明白嗎?
- 雖然這一部經是說給龍王聽
- 但是 龍王也代表我們這些十法界的眾生
- 我們這些請法的眾生
- 所以
- 說這一部經的目的
- 是讓眾生
- 是讓學佛的眾生
- 學佛的眾生跟學佛的弟子有一個依靠
- 依靠
- 大眾要明白
- 我們學習東西、學習學問
- 是不是都要有一個參考?
- 都要有參考書和課本
- 依照參考書和課本的方式
- 學習我們的學問、學習我們的修行
- 對不對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
- 可以說是諸經的根本
- 也是代表我們眾生內心的根本
- 學佛弟子要瞭解
- 我們內心的根本到底為何?
- 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學佛的弟子
- 可以從自己在什麼樣的境界
- 可以從自己在修行的過程
- 我們有一個依歸
- 有一個根本的對照
- 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
- 就像人在照鏡子
- 整理我們的法相和儀容
- 我們才有一個根本 才看得到
- 看得到什麼呢?
- 看得到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
- 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
- 什麼問題一看就知道了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映照我們內心根本之寶鏡
- 根本的寶鏡
- 就像是 我們常常在二樓的五觀堂
- 牆壁上有一個十善業道表
- 對不對
- 這個表上面都有描述
- 讓我們看有沒有做到
- 就像有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自己有沒有做到
- 我們有做到 心就會很安
- 對不對
- 如果沒有做到 我們的心就會虛虛的
- 是不是呢?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菩提寶鏡、大圓鏡
- 也是根本之鏡
- 所以這一部經是根本
- 世尊當時在龍宮說這一部經的時候
- 世尊老人家知道
- 眾生的機緣成熟了
- 需要向眾生開示十善業道經的根本妙義
- 根本妙義
- 讓眾生跟學佛弟子有一個方向
- 讓我們學佛弟子有一條光明的大道
- 我們跟這一條路一起走、一起修行
- 直至成佛
- 在那個時候
- 世尊剛好在集結他說的諸經和諸法
- 龍王向世尊拜請
- 龍王
- 龍王向世尊拜請
- 恭請世尊
- 一定要到龍宮
- 去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
- 世尊應龍王之請
- 但是 世尊向眾生說這一部經的同時
- 世尊也在他一千兩百位弟子面前
- 同時教化他這些弟子
- 以作為學佛弟子的根本
- 根本
- 所以這部經既是學佛的根本
- 也是眾生的根本
- 不是只有是學佛弟子的專利
- 一般的大眾都可以修行和修持的
- 可見這部經是世尊發大慈悲
- 指明一個方向讓我們走
- 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
- 就像茫茫大海 有一個彼岸一樣
- 有個彼岸山一樣的
- 讓我們有個方向
- 讓我們有個方法
- 讓我們可以跟隨著修行
- 慈悲啊 慈悲啊
- 而且這一部經 簡簡單單
- 在座的大眾
- 如果有這一部經文可以每天的讀誦
- 作為日常功課其中一項
- 為什麽
- 只要每日持誦
- 就會將十善業道種植在阿賴耶識八識田中
- 時時刻刻都會想到十善
- 時時刻刻都會想著十善業道
- 何愁眾生造惡
- 眾生怎麼會造惡呢?不會的
- 因為在經文裡面有說
- 經文說什麼?
- 經文說
- 「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
- 這叫什麼法呢?
- 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
- 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
-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
-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
- 這樣眾生知道嗎?
- 時時刻刻 日日夜夜
- 都把十善放在你們的腦海
- 十善都在你們的腦海
- 你們就不會去造十惡
- 也就是說
- 讓我們的內心常常保持在善念之中
- 善念之中
- 這是不是很殊勝的方法呢
- 是不是呢?
- 所以說 因為世尊的慈悲
- 龍王的請法
- 我們才有這一部
-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可以拜讀
- 當然 也感謝眾位弟子
- 在百忙之中
- 好不容易將這一部經請出來
- 因為這部經放在精舍很久了
- 過去本來也曾經在精舍說過
- 是以淨空老和尚的影帶播放
- 但是今天有機緣再次複講這一部經
- 師父受弟子所請
- 來講解這部經
- 覺得非常開心
- 因為代表眾生的善業成熟了
- 善業成熟
- 所以說 萬法雖然是皆空
- 但是眾生有感而請 有感而來
- 正所謂眾生有請 菩薩有應
- 諸佛有應
- 但也是代表精舍佛緣成熟了
- 佛緣成熟
- 為什麽這樣講?
- 這個《十善業道經》 一般說的人很少
- 說經的人少
- 除了這位淨空和尚
- 還有淨土宗的大德說過
- 大部分眾生修學禪宗
- 要不就是華嚴宗
- 不然就是類似講解境界這方面的經比較多
- 但是講根本的很少
- 講根本的少
- 但是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根本
- 這才是根本
- 我們精舍
- 有這個福報在這裡說這一部經
- 這是你們眾生無上的福報
- 無上的福報
- 也是代表眾生
- 過去生中 種很多的善因
- 有這種善因
- 就會得到這種福報的善果
- 所以大眾有這個機緣
- 在這裡來聽這部經
- 這是非常好的事情
- 猶如我們淨土宗
- 淨業三福所說的
- 說什麼呢?
-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
- 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
- 雖然說這是很簡單的事情
- 但是諸佛所教的也是從這裡開始
- 佛教我們也是從這裡教起的
- 既然是從這裡教起 也在這裡圓滿
- 既是教起也是圓滿 叫做不生不滅
- 可見這部經 它的重要
- 跟這部經大大的好處
- 眾生要了解
- 佛教不是宗教
- 我在這裡再說一次
- 佛教是教育
- 是教育
- 是一種使人由迷轉入開悟的教育
- 由迷轉成開悟的教育
- 不知道這樣眾生認不認同
- 由迷進入開悟的境界
- 佛教我們的就是這一法
- 所以佛教叫做佛的教育
- 佛的教育
- 我們是佛的弟子
- 我們是至心跟隨佛所教的在實踐的弟子
- 所以我們叫做佛弟子
- 佛弟子所做的不是只去讀經典
- 也不是教我們去念經
- 佛教我們的是要學佛
- 學佛 學什麼佛?
- 學佛所教 學佛所行 佛所教 佛所行
- 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要做的
- 所以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
- 孝養父母
- 孝養父母是我們每一位眾生的根本
- 父母生我們、養我們
- 身為子女
- 要有孝養父母的心和行為
- 不是說我們孝養父母
- 就要讓父母榮華富貴 不是這樣的
- 只要不要讓父母煩惱
- 這也是孝養父母的一種
- 不要讓父母生煩惱
- 不要讓父母為我們來產生負擔
- 比如說
- 常常製造問題讓父母去負擔、去承擔
- 或者是說
- 做很多事情
- 讓父母顏面無光 讓父母丟臉 讓父母羞愧
- 這也是一種孝養父母孝順的做法
- 不是說
- 孝養父母就是要賺很多錢
- 不是這個意思
- 你們給父母錢 父母不見得會高興?
- 讓父母三餐溫飽而已
- 真正孝養父母最大的成就 就是你成佛了
- 你讓父母不生煩惱
- 你還能協助父母、引導父母走入正途
- 這才是真正的孝順
-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引導我們的父母
- 至少我們要把自己做好
- 不要讓父母擔憂
- 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孝順
- 很大的孝順
- 這就是孝養父母的真義
- 這樣大眾明白嗎?
- 不給父母生煩惱
- 不製造問題給父母
- 孝順
- 孝順
- 有的人說 要順父母
- 對 要順父母
- 但是 順有標準的
- 有什麼標準?
- 父母如果是善 我們就順父母
- 父母如果不善 我們是不能順父母的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不是愚忠愚孝
- 如果你的父母叫你去害人、去騙人
- 去做不好的事情
- 難道你也要順父母嗎?
- 對不對
- 但是有一種人為了要
- 表現他的孝順 他就會去做
-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
- 但是我們要隨順父母的善念
- 而不能隨順父母的惡念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所學到的智慧
- 學到的智慧
- 遇到好的父母 這是我們的福氣
- 如果遇到不好的父母
- 我們也不能和父母生氣
- 也不能和父母賭氣
- 我們可以靜靜的做自己的事
- 有機緣我們再度化父母
- 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
- 所說的婆羅門女一樣
- 她的母親不信佛 是不是?
- 但是
- 婆羅門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不信佛
- 她就不孝順
- 她一樣的孝順
- 但是他信佛
- 修佛之心堅定不退
- 因為這樣幫助她的母親脫離苦海
- 這是真實的事情
- 這是真實的事情
- 所以說 孝養父母
- 這是我們的根本
- 學佛弟子的根本
- 孝順 要做到真孝順
- 不要做愚忠愚孝
- 這就是智慧
- 養
- 我們有能力我們就撫養父母
- 盡我們的能力
- 但不是說叫我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
- 有時候我們要知道
- 父母雖然生我們養我們
- 但是
- 真正引導我們出離苦海的是佛法
- 是佛 不是父母
- 父母是在我們小時候養育照顧我們
- 雖然這個恩很深
- 但真正引導我們走向正道的是 佛法
- 是佛 並不是父母
- 所以我們對父母
- 要孝順 我們要孝養
- 這是我們做子女的責任 這個要做
- 但是最重要的是 我們的心
- 是在我們自己心靈的解脫
- 和佛法的教育之上
- 佛的教育之上
- 所以下面一句叫做「奉事師長」
- 父母生我們的身體
- 但是真正教我們智慧的是師長
- 所以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
- 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
- 雖然師長沒有生我們
- 但是師長為我們授業解惑
- 讓我們人生有方向
- 讓我們有智慧去辨別
- 讓我們能在這個世間生出
- 無邊的能力和智慧
- 所以師長我們一樣要尊敬
- 要尊敬
- 而且不但要尊敬
- 我們更要好好的跟隨學習
- 跟隨他
- 但是師父在這裡說的是
- 真正有修行的師長
- 真正是做到
- 使人尊敬
- 而且不為自身只為他人的這種師長
- 這才值得我們去跟隨
- 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
- 再來叫做慈心不殺
- 慈心不殺
- 慈叫做慈悲
- 慈悲
- 慈悲 慈悲什麼
- 慈悲不是只掛在嘴上
- 有很多人慈悲都掛在嘴上
- 行為雖然有做 但是內心一點都不慈悲
- 要怎麼說呢?
- 很多人很會說
- 但一旦碰到事情就原形畢露了
- 這樣子的眾生不能叫做慈心
- 這樣瞭解嗎
- 我們自己會不會也像這樣呢?
- 也是有可能喔
- 一旦發現自己有這個狀況
- 就要趕快修正自己
- 馬上要回到慈悲心
- 不行 我要快點回來
- 不殺 什麼叫做不殺?
- 不殺害眾生的生命叫做不殺
- 眾生的生命
- 有的人說眾生的生命就是
- 我沒有害人 沒有殺人
- 就叫做不殺 不是的
- 這裡說的殺
- 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
- 包括無形的也算眾生
- 有的人說:蛤?
- 什麼是無形的眾生呢?
- 對無形的眾生我們也要慈悲
- 比如說
- 我們在路邊看到一些往生者的
- 牌位或者是墳墓
- 有些人就不尊敬
- 有些人就不尊敬
- 甚至會對他做一些不禮貌的事
- 這些都是不尊敬的行為
- 還有一些有形的眾生
- 那是多得像恆河沙數
- 大的大到像生命
- 小的小到像蟲和細菌 都是生命
- 這個叫不殺
- 這樣眾生瞭解嗎
- 哦
- 不是說
- 我沒有殺雞 我沒有殺牛 我沒有殺豬
- 那請問你有吃嗎?
- 有嗎?請問你有吃嗎?
- 如果你有吃 那這個就叫殺
- 只是叫做傍殺這樣而已
- 殺 直接殺跟傍殺其實都是一樣的
- 等同啊
- 不是說 今天我沒有拿這把刀殺動物
- 但是你今天吃牠的肉 跟拿刀殺牠
- 其實是一樣的
- 都是一樣 這都是殺業
- 這樣眾生明白嗎?
- 這個叫不殺 修十善業
- 十善業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
- 《十善業道經》
- 我們後面要開始說
- 這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
- 第一福就是修十善業
- 這樣眾生知道嗎?明白嗎?
- 所以說
- 這就是今日
- 師父要在精舍說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緣起
- 緣起
- 這非常的重要
- 也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
- 下一次我們開始說經題
- 經題
- 說這個經題之前的緣起
- 我們今天講了一個開頭
- 做一個開頭
- 經題就是開始講這一部經
- 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還有分段
- 分段有分正序分、正經分 有很多
- 到時候師父會一段一段的說給你們聽
- 這樣子我們才會對這部經的大體
- 有一個基礎的了解
- 那麼 我們看經典就可以很清楚的去了解
- 這一部經的意義在什麼地方
- 這樣眾生了解嗎?
- 那麽今天師父就在開始講演這部經
- 簡單的說一些緣由
- 希望大眾都能受持讀誦這一部
-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
- 從今天我們拿到這一部經開始
- 我們每天都讀誦一次
- 相信對你們每一位眾生
- 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
- 阿彌陀佛
- 今天師父開示到這裡
- 眾生請合掌
- 請與本師同念
- 願消三障諸煩惱
- 願得智慧真明了
- 普願罪障悉消除
- 世世常行菩薩道
- 阿彌陀佛
- 阿彌陀佛

今天精舍可以有這個機緣,向眾生來演說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。為什麼要說這一部經?這部經在過去,印光大師曾向眾生說過。印光大師說世間大眾,每一位眾生,都要有一個修行的基礎和根本,使得眾生在修行的過程,有一個依靠和方向可以走。
我們學佛的弟子,雖然我們拜讀世尊所留下來諸佛的經典,但是在我們的內心,要如何的依止?我們修行的過程要依照什麼樣的標準?各門、各宗、各派都有不同。有的門派修《華嚴》,依《華嚴》為依止;有的門派依《法華》為依止;有的法門依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為依止;甚至有的以《金剛經》為依止。可以說形形色色,各門各派皆有不同。
但是印光法師說,末法時期,世尊教導我們以淨土為第一。其中學佛弟子,應當要以《十善業道經》為我們的根本修行。根本修行,什麼是根本?根本就是一棵大樹的根,一棵大樹沒有根,是沒有辦法穩固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弟子的根本,印光大師從十善業道,來教導我們學佛弟子為根本。所以我們每一位學佛弟子,都要依經來修行,依經來做為我們根本的行止。
近代有一位淨空法師,他更加認同這一點。他說我們中國儒、釋、道三家,儒、釋、道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本。儒是儒家,儒家說的是我們至聖先師孔夫子的道理。孔夫子以「天地君親師」這種種的教法。那麽道家是以老子,道家就是我們說的道教,道家是以老子為代表。佛家就是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代表。儒家就是以《弟子規》為每一位儒家弟子一生所修持的根本。在道家就以《太上感應篇》為道家弟子修行的根本。而學佛的弟子,就以《十善業道經》為我們修行的根本也。
歷代的大師,從印光大師到近代的淨空法師,都是這樣一字一句辛辛苦苦,引導大眾、度化大眾。今日我們竹林精舍,是依持世尊的教化。精舍過去說過很多淨土的大經,也說過《地藏經》,也說過往生的概要,也說過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。但是,師父一直想,如果有機會能在精舍為眾生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,可以說是眾生的福報。每一位眾生聽到十善業道依經修行,何愁不能往生成佛呢?我們常常說,學佛的弟子標準很多,但如果做不到十善業道,就算有再多的智慧、再多的修行,皆是枉然。所以可見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,可以說是非常、非常的重要。
那麽,難得弟子有心,請師父為大眾再一次淺解這一部經,可以說我們都是非常有緣,有緣可以在這裡聽師父說佛法,可以聽師父在這裡講解這一部經,這可以說是大家的福報和福氣。因為這一部經不是一般的經,雖然這部經不厚、也不長,但是這部經的字中帶的含義,含義又帶指明的方法。也就是說字義相等,字跟義是平等;字義相應,字和義相互的對照。在我們看字、看經義的同時,我們也能了解經中的意思。了解之後,最重要後面還告訴你:當你實踐之後,會得到什麼樣的感應和好處。
很少有經文會說得這麼清楚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當我們在讀這部經也好、聽這部經,只要聽下去,我們就想要做。在我們實踐的當中,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?我們會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印證。這可以說是,徹徹底底、實實在在的,無上的經典。千萬不要看它很淺薄,不可看它很淺薄。所以說,我們有緣可以在這裡聽這部經,是因為我們希望對這部經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,我們才會想要在這裡,經過這個過程,我們真正的去學習,達到學佛的效果。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,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,是不是啊?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同。
在說這部經之前,首先必須說緣起。世尊說法,不是突然,也不是臨時起意,總是有一個緣由。然而,這部經的緣由,是娑竭羅龍宮的龍王,請佛為大眾講經說法。佛所說的經典,佛所說的經典,一剛開始的時候,由龍王請世尊到龍宮裡面的道場。
大眾要知道、要了解,我們現在的眾生不了解這裡面的含義,都會想:「龍宮不是在海底嗎?世尊怎麼有辦法在海底講經呢?難道不怕溺水、不怕出事情嗎?」各位,世尊所在的境界,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。這個龍宮是我們眾生的誤解、眾生的誤解。眾生誤解說龍宮都是在海底,沒有錯,龍宮在海底,但是海底也有其他境界,這叫做多元空間、多元空間、多元世界。現在的科學家,還沒有這樣的技術可以達到。
有人說,過去沒有這個科學,也沒有這個技術,那麼世尊是如何到龍宮的?說的好。大眾,世尊在講經的時候,我們在經典裡面是不是有看到?世尊在講經的時候,龍天護法都在四周圍。世尊在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諸天王、諸菩薩,眾生都會想說:「我們都看不到。」當然我們看不到,因為我們都是六道凡夫。如果我們都修行到阿羅漢,我們就會看得清清楚楚。這就是境界不同,境界不同。他們告訴我們,也體會不到,了解嗎?這就好像說頻率不同,就像對牛彈琴一樣,對一隻牛說話,牠聽不懂,牛只會傻傻地在那裡吃牠的草,眾生皆是如此。世尊所處的境界,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到的,也不是我們一般民眾、一般的眾生(六道凡夫)有辦法體會的。
而且,聽世尊講解的時候,一千兩百位阿羅漢,對不對?在座都已經是得到阿羅漢果。所以世尊頭頂放光: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。那裡所有的弟子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就算不是諸大千兩百位阿羅漢,在那邊的鳥、獸、蟲也一樣都看得到。為什麼世尊有這麽大的能力?因為世尊的佛力加持。所以世尊可以改變空間的境界。其實我們這個空間,只要我們的頻率夠大,一樣可以依我們的頻率共振。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你看我們電視是不是有一個遙控器?對不對?電視的屏幕遙控器只要一按,頻率對了電視就會轉台,一轉台就變不同的情況,這樣有沒有了解?世尊就是有這種大能力,在彈指之間,就改變當下的境界。這是事實的,因為師父曾經看過。
我們現在的眾生,都還要依靠機器才做得出來,因為我們眾生執著、著相。世尊的境界,超脫了這個空間、超出了這個空間,所以世尊可以來去自如。他的肉體沒有動,他的分身意識已經到其他的地方。比如我們說的這個佛,佛說,佛說觀,觀淨土。這個經典裡面有記載,記載說:韋提希夫人,她誠心恭請世尊,因為她見不到世尊,但是遠遠看著這個靈鷲山,她在那裡流著淚,請求世尊引導她。當時世尊坐在靈鷲山講經說法,世尊感受到韋提希夫人所請。所以,世尊的意識就到韋提希夫人的面前,同時間化為兩個分身:一個在靈鷲山講經,一個在另外一個空間度化韋提希夫人。這是真實的,大眾可以到經典裡面去查尋,是真實的記錄。所以空間跟空間並不一定說,一定就是業報身的肉體過去,這樣眾生瞭解嗎?
世尊到忉利天講經,向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世尊用七天的時間,到天界講這部經。世尊從天上下界的時候,忉利天王和諸天人慢慢送世尊下界的時候,在下界的弟子,已經在大堂前面恭候世尊,等待世尊下來、等待世尊下來。世尊下來的時候,大眾都看到,看到天上的天人簇擁著世尊,慢慢從天而下,行到大地的時候,世尊才慢慢進入他的淨室,才以世尊的色身走出來。這樣眾生瞭解嗎?
用你們現在的科技說法,這叫做靈魂出竅。用你們現在的科學、以道家的說法,叫做元神出竅。這個元神,就好比是肉體的分身,和肉體是一樣的,但不是鬼魂,也不是中陰身,不一樣,這不同喔。這是完完整整的出來。
世尊他有這個能力,無邊無妙這麼大的神通,但是卻不執著,甚至世尊也不准他的弟子輕易的展現。這是為什麼?因為,不讓眾生著邪法。雖然《十善業道經》在龍宮所講,但是其實是在另外一個空間,這樣大眾瞭解嗎?另外一個空間。不是說真的帶一千兩百位弟子潛在水裡,不是那麼的好笑和愚痴的。這樣大眾知不知道?世尊帶他的弟子到那個地方,只要一彈指的時間,空間就改變了。這樣子你們明白嗎?
雖然這一部經是說給龍王聽,但是,龍王也代表我們這些十法界的眾生、我們這些請法的眾生。所以,說這一部經的目的,是讓眾生、是讓學佛的眾生,學佛的眾生跟學佛的弟子有一個依靠、依靠。大眾要明白,我們學習東西、學習學問,是不是都要有一個參考?都要有參考書和課本,依照參考書和課本的方式,學習我們的學問、學習我們的修行,對不對?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,可以說是諸經的根本,也是代表我們眾生內心的根本。學佛弟子要瞭解,我們內心的根本到底為何?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。
學佛的弟子,可以從自己在什麼樣的境界,可以從自己在修行的過程,我們有一個依歸,有一個根本的對照。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,就像人在照鏡子,整理我們的法相和儀容,我們才有一個根本,才看得到。看得到什麼呢?看得到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。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,什麼問題一看就知道了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映照我們內心根本之寶鏡,根本的寶鏡。就像是,我們常常在二樓的五觀堂,牆壁上有一個十善業道表,對不對?這個表上面都有描述,讓我們看有沒有做到,就像有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自己有沒有做到。我們有做到,心就會很安,對不對?如果沒有做到,我們的心就會虛虛的,是不是呢?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我們學佛弟子的菩提寶鏡、大圓鏡,也是根本之鏡。所以這一部經是根本。
世尊當時在龍宮說這一部經的時候,世尊老人家知道,眾生的機緣成熟了,需要向眾生開示十善業道經的根本妙義、根本妙義,讓眾生跟學佛弟子有一個方向,讓我們學佛弟子有一條光明的大道,我們跟這一條路一起走、一起修行,直至成佛。在那個時候,世尊剛好在集結他說的諸經和諸法,龍王向世尊拜請。龍王,龍王向世尊拜請,恭請世尊,一定要到龍宮,去開示這一部《十善業道經》。
世尊應龍王之請。但是,世尊向眾生說這一部經的同時,世尊也在他一千兩百位弟子面前,同時教化他這些弟子,以作為學佛弟子的根本、根本。所以這部經既是學佛的根本,也是眾生的根本。不是只有是學佛弟子的專利,一般的大眾都可以修行和修持的。可見這部經是世尊發大慈悲,指明一個方向讓我們走,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,就像茫茫大海,有一個彼岸一樣,有個彼岸山一樣的,讓我們有個方向,讓我們有個方法,讓我們可以跟隨著修行。慈悲啊,慈悲啊。
而且這一部經,簡簡單單。在座的大眾,如果有這一部經文可以每天的讀誦,作為日常功課其中一項。為什麽?只要每日持誦,就會將十善業道種植在阿賴耶識八識田中,時時刻刻都會想到十善,時時刻刻都會想著十善業道,何愁眾生造惡?眾生怎麼會造惡呢?不會的。因為在經文裡面有說,經文說什麼?經文說: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。」這叫什麼法呢?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,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。這樣眾生知道嗎?時時刻刻、日日夜夜,都把十善放在你們的腦海,十善都在你們的腦海,你們就不會去造十惡。也就是說,讓我們的內心常常保持在善念之中、善念之中。這是不是很殊勝的方法呢?是不是呢?
所以說,因為世尊的慈悲、龍王的請法,我們才有這一部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可以拜讀。當然,也感謝眾位弟子,在百忙之中,好不容易將這一部經請出來。因為這部經放在精舍很久了,過去本來也曾經在精舍說過,是以淨空老和尚的影帶播放。但是今天有機緣再次複講這一部經,師父受弟子所請,來講解這部經,覺得非常開心。因為代表眾生的善業成熟了、善業成熟。所以說,萬法雖然是皆空,但是眾生有感而請、有感而來。正所謂眾生有請,菩薩有應,諸佛有應。但也是代表精舍佛緣成熟了、佛緣成熟。
為什麽這樣講?這個《十善業道經》,一般說的人很少,說經的人少。除了這位淨空和尚,還有淨土宗的大德說過,大部分眾生修學禪宗,要不就是華嚴宗,不然就是類似講解境界這方面的經比較多。但是講根本的很少,講根本的少。但是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根本,這才是根本。我們精舍,有這個福報在這裡說這一部經,這是你們眾生無上的福報、無上的福報。也是代表眾生,過去生中,種很多的善因,有這種善因,就會得到這種福報的善果。所以大眾有這個機緣,在這裡來聽這部經,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
猶如我們淨土宗,淨業三福所說的,說什麼呢?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。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。雖然說這是很簡單的事情,但是諸佛所教的也是從這裡開始。佛教我們也是從這裡教起的。既然是從這裡教起,也在這裡圓滿,既是教起也是圓滿,叫做不生不滅。可見這部經它的重要,跟這部經大大的好處,眾生要了解。
佛教不是宗教。我在這裡再說一次:佛教是教育,是教育。是一種使人由迷轉入開悟的教育,由迷轉成開悟的教育。不知道這樣眾生認不認同?由迷進入開悟的境界,佛教我們的就是這一法,所以佛教叫做佛的教育、佛的教育。我們是佛的弟子,我們是至心跟隨佛所教的在實踐的弟子,所以我們叫做佛弟子。佛弟子所做的不是只去讀經典,也不是教我們去念經,佛教我們的是要學佛。學佛,學什麼佛?學佛所教、學佛所行;佛所教、佛所行。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要做的。
所以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。孝養父母,孝養父母是我們每一位眾生的根本。父母生我們、養我們,身為子女,要有孝養父母的心和行為。不是說我們孝養父母,就要讓父母榮華富貴,不是這樣的。只要不要讓父母煩惱,這也是孝養父母的一種。不要讓父母生煩惱,不要讓父母為我們來產生負擔。比如說,常常製造問題讓父母去負擔、去承擔;或者是說,做很多事情,讓父母顏面無光、讓父母丟臉、讓父母羞愧,這也是一種孝養父母孝順的做法。不是說,孝養父母就是要賺很多錢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們給父母錢,父母不見得會高興?讓父母三餐溫飽而已。真正孝養父母最大的成就,就是你成佛了。你讓父母不生煩惱,你還能協助父母、引導父母走入正途,這才是真正的孝順。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引導我們的父母,至少我們要把自己做好,不要讓父母擔憂,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孝順、很大的孝順。這就是孝養父母的真義。這樣大眾明白嗎?
不給父母生煩惱,不製造問題給父母,孝順、孝順。有的人說,要順父母。對,要順父母。但是,順有標準的。有什麼標準?父母如果是善,我們就順父母;父母如果不善,我們是不能順父母的。這樣眾生明白嗎?不是愚忠愚孝。如果你的父母叫你去害人、去騙人,去做不好的事情,難道你也要順父母嗎?對不對?但是有一種人為了要表現他的孝順,他就會去做。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,但是我們要隨順父母的善念,而不能隨順父母的惡念。這樣眾生明白嗎?這就是我們學佛弟子所學到的智慧、學到的智慧。
遇到好的父母,這是我們的福氣;如果遇到不好的父母,我們也不能和父母生氣,也不能和父母賭氣。我們可以靜靜的做自己的事,有機緣我們再度化父母。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所說的婆羅門女一樣,她的母親不信佛,是不是?但是,婆羅門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不信佛,她就不孝順,她一樣的孝順。但是他信佛,修佛之心堅定不退,因為這樣幫助她的母親脫離苦海。這是真實的事情,這是真實的事情。
所以說,孝養父母,這是我們的根本、學佛弟子的根本。孝順,要做到真孝順,不要做愚忠愚孝,這就是智慧。養,我們有能力我們就撫養父母,盡我們的能力。但不是說叫我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。有時候我們要知道,父母雖然生我們養我們,但是,真正引導我們出離苦海的是佛法,是佛,不是父母。父母是在我們小時候養育照顧我們,雖然這個恩很深,但真正引導我們走向正道的是佛法,是佛,並不是父母。所以我們對父母,要孝順,我們要孝養,這是我們做子女的責任,這個要做。但是最重要的是,我們的心,是在我們自己心靈的解脫,和佛法的教育之上、佛的教育之上。
所以下面一句叫做「奉事師長」。父母生我們的身體,但是真正教我們智慧的是師長,所以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、師長和父母是一樣的。雖然師長沒有生我們,但是師長為我們授業解惑,讓我們人生有方向,讓我們有智慧去辨別,讓我們能在這個世間生出無邊的能力和智慧。所以師長我們一樣要尊敬,要尊敬。而且不但要尊敬,我們更要好好的跟隨學習,跟隨他。但是師父在這裡說的是,真正有修行的師長,真正是做到使人尊敬、而且不為自身只為他人的這種師長,這才值得我們去跟隨。
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,再來叫做慈心不殺。慈心不殺。慈叫做慈悲,慈悲。慈悲,慈悲什麼?慈悲不是只掛在嘴上。有很多人慈悲都掛在嘴上,行為雖然有做,但是內心一點都不慈悲。要怎麼說呢?很多人很會說,但一旦碰到事情就原形畢露了。這樣子的眾生不能叫做慈心,這樣瞭解嗎?我們自己會不會也像這樣呢?也是有可能喔。一旦發現自己有這個狀況,就要趕快修正自己,馬上要回到慈悲心:「不行,我要快點回來。」
不殺,什麼叫做不殺?不殺害眾生的生命叫做不殺。眾生的生命,有的人說眾生的生命就是:「我沒有害人,沒有殺人。」就叫做不殺。不是的。這裡說的殺,說的是所有一切眾生,包括無形的也算眾生。有的人說:「蛤?什麼是無形的眾生呢?」對無形的眾生我們也要慈悲。比如說,我們在路邊看到一些往生者的牌位或者是墳墓,有些人就不尊敬,有些人就不尊敬,甚至會對他做一些不禮貌的事,這些都是不尊敬的行為。還有一些有形的眾生,那是多得像恆河沙數,大的大到像生命,小的小到像蟲和細菌,都是生命。這個叫不殺,這樣眾生瞭解嗎?哦。
不是說:「我沒有殺雞,我沒有殺牛,我沒有殺豬。」那請問你有吃嗎?有嗎?請問你有吃嗎?如果你有吃,那這個就叫殺,只是叫做傍殺這樣而已。殺,直接殺跟傍殺其實都是一樣的,等同啊。不是說,今天我沒有拿這把刀殺動物,但是你今天吃牠的肉,跟拿刀殺牠其實是一樣的。都是一樣,這都是殺業。這樣眾生明白嗎?這個叫不殺。修十善業。
十善業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我們後面要開始說。這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,第一福就是修十善業。這樣眾生知道嗎?明白嗎?
所以說,這就是今日師父要在精舍說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緣起、緣起。這非常的重要,也是我們學佛弟子的根本。下一次我們開始說經題、經題。說這個經題之前的緣起,我們今天講了一個開頭、做一個開頭。經題就是開始講這一部經,這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還有分段,分段有分正序分、正經分,有很多。到時候師父會一段一段的說給你們聽,這樣子我們才會對這部經的大體,有一個基礎的了解。那麼,我們看經典就可以很清楚的去了解,這一部經的意義在什麼地方。這樣眾生了解嗎?
那麽今天師父就在開始講演這部經,簡單的說一些緣由,希望大眾都能受持讀誦這一部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。從今天我們拿到這一部經開始,我們每天都讀誦一次,相信對你們每一位眾生,都有非常、非常大的幫助。阿彌陀佛。
